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谭德全——30载法院生涯点滴
作者:研究室  发布时间:2019-11-19 16:10:59 打印 字号: | |

直到2019年7月,正式卸任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职责,我才惊觉,自1988年调入法院工作以来,转眼竟已过了31个年头。有时回忆在法院工作的片段,所走过的路程,都让我感慨万千。

记得刚到怀远法庭工作时,法庭还是在几间古老破旧的老房子里办公,条件很差;法庭管辖范围大部分是山区,靠骑自行车下乡,办案条件也最艰苦。而现在的怀远法庭,不对,应该叫环资庭,不敢说条件有多好,但也算得上设备齐全,在巡回审理时,书记员仅靠一台笔记本电脑就轻松解决记录问题,手写笔录早已是历史文物了。在法庭工作期间,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担任书记员出庭记录一件离婚案件,庭审持续整整一天,我记录了三十多页,手指头都磨起泡了。前些天发现院里配备了巡回审判车,活脱脱一个“行走法庭”,设备一应俱全,真是感叹科技进步飞速。

    乡(镇)法庭办理的案件谈不上大案要案,更多的是邻里家常。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担任审判长审理的一起社区代为起诉的自诉遗弃案。经过数次调解、多方协调,最后案件以撤诉结案,自诉人小彭的生活、学习最终有了保障。双方当事人及社区和当地党委、政府对法院圆满处理了该案表示非常满意。案件的处理还得到了省法院和央视媒体的关注。当时哪里晓得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能够顺利“化干戈为玉帛”,真正为群众做点好事和实事,便是最让人满意的结果了。作为一名法官,我深感,只有做得正,才会心中无悔;只有判得公,才能让老百姓信服。主持法庭工作13年,坚持把公正司法的理念树立心中,摸索出了一套调解工作的方法,大多数案件实现案结事了。法庭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个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我深知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不能辜负啊。

20年的人民法庭生涯恍若弹指一挥间,我都还在回味初来乍到时的种种滋味,突然就通知我调回院机关担任民一庭庭长。

     这一幕,我还记忆犹新。那年刚好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突发时情形我还历历在目,当时我正和法庭的另一位法官在接待两位来访群众,地震突如其来而且猛烈,我和另一位法官下意识地拉着两位群众往外撤离,可刚跑出法庭接待室,我们四人就被坍塌的围墙砸倒在地,不能动弹。我被砖头砸中头部和腿部,血流满面,瞬间感觉:完了......随即失去意识几分钟。在被法庭其他干警和周围群众救出后,第一感觉:还活着......,虽然伤势严重,也觉得算不了什么,坚持组织法庭干警将受伤群众安全送往医院后,才由同事将自己和其他受伤的法官送到医院医治。在怀远法庭工作20年,怀远法庭就是我的第二个家,甚至比我在家里呆的时间都长,我生怕“家”里亲人有任何闪失,加上即将调回院机关工作,在医院呆了20天左右,我就赶紧出院,回到了工作岗位。直到现在,每每回到怀远,那个让我牵挂的“家”,都会遇到乡亲父老跟我打招呼,“老谭、谭法官、谭庭长,回来啦。”细想, 20年的基层生涯能让街坊邻居都将你视为家人,那是非常欣慰的事。

    从怀远法庭庭长到民一庭庭长,再到后来的审委会专委,这11年,虽然以倍数增长的案件量不断挑战着法官们的司法能力,但随着司法改革和信息化飞速发展也带来了理念的不断更新与视野的不断拓展。为促使案件量质齐升,我深感,作为法官早已不再单纯地只是“办案子”那么简单了,还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不会出现能力恐慌,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受到挑战最大的当是2017年,我参与了我院的品牌“小崇”法律问答机器人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工作。

    人工智能这个词,即便《新华字典》怕是也难以解释。放在以前,机器人一直只是新闻媒体中报道的高端玩意儿,直到“小崇”初具雏形,我都没有实感—这居然是我参与研发的机器人?短短两年多时间,“小崇”已出落到第五代,使用非常便捷,普通百姓都可操作,甚至自己在处理案件时,都会去查询,也建议当事人先找“小崇”咨询。若是回到30年前,这恐怕就是天方夜谭了。

    在电子卷宗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哪怕我电脑打字不能像年轻人一般利索,对智能手机也谈不上得心应手,我依旧坚持很多事要亲力亲为,不假手于年轻人。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我对此一直深信不疑。

    30年的时光恍如眨眼,如今即将迈入退休人员行列,习惯需要一个过程,自我调整,发挥余热,站好最后一班岗吧!衷心祝愿我院的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衷心祝愿我的同事们幸福安康、心想事成!





 

 

 

 
责任编辑:研究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