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四川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换届大会暨2019年年会在成都科华苑宾馆召开,来自法学理论界、司法实务界的各界人士100余人出席会议,崇州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静、审管办主任易凌波受邀参加。
在理事会换届选举中,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左卫民教授继续当选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张静院长被选举为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会议围绕“司法人工智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司法改革与民事诉讼研究”等前沿热点问题展开热烈研讨。
在司法人工智能专题,张静院长介绍了崇州市人民法院开展“以电子档案为主、纸质档案为辅的案件归档方式”试点工作,并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法院面临的三大转变:一是服务模式的改变。法院从原有的纸质卷宗成堆到现在的收案、审判、文书起草等全部实现电子卷宗同步生成,即使当事人带了纸质材料,也可通过扫描形成可复制、粘贴、利用的电子材料;二是办案模式的改变。原有的收案、排期等流程时间缩减,立案后,法官助理可同步排期,同时,可通过微法院的掌上法院远程开庭,办案效率得以极大提升;第三管理模式的改变。由传统的审管办人工进行通报到现在智能化、静默化监管,法官更加注重审判,法官助理辅助调解,书记员、速录员只做记录,通过持续深化学习,语音识别正确率不断提高,庭审时间得以缩短,法官负担得以减轻。左为民教授以《关于法律人工智能在中国运用前景的若干思考》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我国人工智能目前在司法领域的应用还存在许多挑战,为了更好发挥其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能的积极作用,还需要处理数据、算法、人才方面的问题,司法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法律人才,也需要技术人才,还需要既懂法律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推进司法人工智能发展,尤其需要法律与技术复合型人才长时间的投入与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