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父亲的眉飞色舞与母亲的“想不到”
作者:监察室  发布时间:2019-06-24 13:50:15 打印 字号: | |

我的父母亲都是1937年出生的。父亲的祖籍在四川省金堂县官仓镇,母亲的祖籍是在新津县万和乡(现叫兴义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毕业自不同专科学校的两个异乡人不约而同地来到崇州市(原崇庆县)就业,然后,经人介绍相识进而恋爱、结婚,然后,有了我和两个弟弟。如今,年逾八旬的父母已经相濡以沫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有对家庭经济拮据状况的清晰印记,每到开学季或临近春节,是父母最为难的时候,因为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而工资收入又有限,常常是捉襟见肘。记得有一次,为了能多买一份难得的白糖,父亲安排二弟和尚在感冒发烧中的我跟在他后面排队。计划经济时代,白糖还不是开放供应的商品,能通过排队就能买到,自然吸引了众多市民全家动员前来抢购。由于人多拥挤,空气流通不好,在一阵虚汗过后,我眼冒金星,一下子瘫倒在地上,父子俩被吓得不轻,旁边素不相识的叔叔阿姨还责备父亲不该让生病中的孩子出来排队。父亲一边手忙脚乱地照顾我,一边点头哈腰地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批评教育,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最后,是好心的供销社工作人员端了碗糖开水给我喝,还破例让我们爷仨无需继续排队而优先买到了三人份的白糖,才给我们解了围。父亲真诚地谢过大家,让弟弟抱着包装好的白糖坐在自行车的后面,我因为还很虚弱,被父亲安顿在自行车横杠上,他步行推着车,就回家了。那次意外多收获的白糖够我们吃了很长一段时间,只有我们爷仨知道,那份甜蜜与满足是如何换来的。

有着“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经历的老一辈们,哪怕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家庭经济境况已然大为改观的情况下,依然不改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每当听到身边的朋友们吐槽自家老人不舍得扔旧东西,剩菜剩饭也舍不得倒掉的时候,眼前就浮现父母一直以来省吃俭用的情景,耳边响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教诲。在家风的熏陶下,我们家的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决不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

有一天,我偶遇一位长辈,他聊起和我父亲最近的一次交流,“在我的印象里,你爸爸一直是不苟言笑的人,可是,他跟我说起你的孩子、你弟弟的孩子都已经工作了的时候,那样的开心,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那种眉飞色舞啊。”告别长辈,我也开始纳闷,老爸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变得喜形于色,甚至于眉飞色舞的?不等我找到答案,又听母亲“抱怨”:“你爸爸上午去街上买菜,还买了一盆栀子花回来,我再都想不到,再都想不到……”言语间,是操劳了一生的母亲溢于言表的满足,比闻到馥郁的栀子花香还要让人迷醉。

我觉得,父亲和母亲现在的这种状态再好不过。

(作者:蒋玲,崇州市人民法院监察室主任)


 
责任编辑:研究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