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化活动
“我与崇法……”主题演讲比赛系列六: 我与崇法档案
作者:刘娟  发布时间:2020-07-29 10:51:48 打印 字号: | |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关于崇州法院档案的故事。

1950年,在成都西南的一个小县城里,成立了县法院,2015年,我通过公招来到了这个特别的县法院。说它特别,是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未见过绿色外墙的法院,也从未真正走进某家法院。说它特别,是因为法院对我来说,是一个神秘而又神圣的地方,在此之前,我并不知晓法院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说它特别,是因为每年春天,法院门口白色篱笆墙上会开满玫红的月季和粉红的蔷薇,红色花朵和绿色的审判楼外墙交相辉映,庄重严肃的法院氛围多了一抹靓丽的春色。

 刚来法院工作的时候,并不了解法院的历史,每天淹没在重复、繁杂、琐碎的行政事务工作中,直至半年的档案室工作经历,才让我对本院的历史有了另一层面的认识。在档案室工作的半年时间里,刚好是我院档案改革的重要节点,数字化扫描、档案托管、档案一级达标、电子诉讼档案改革等,正是因为这些工作,那些在档案密集架上沉睡了几十年的卷宗档案重新得见天日。密密麻麻的档案盒里,装的是一本本的卷宗,在我看来,她们装着的却是崇州市法治进程和法治历史。

崇州法院最早的卷宗档案诞生于1950年,牛皮纸的封面、手写的卷内材料和判决书,鲜红的法院印章,是我见到他们的第一印象。那时候案件数量少、案情简单,卷宗普遍比较薄,且大多为刑事案件,虽然卷宗盒子上积了灰、纸张有些风化,卷宗材料是各色纸张、各种手写字体,甚至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但法院的红色印章却历经岁月仍未褪色、鲜红依旧,像刚盖上去一样。

到了1960年代,崇州法院也一样经历动荡了的10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法院印章消失在了诉讼卷宗里,卷宗判决书的落款,变成了“革委会”,卷内的材料也不规范,从卷宗档案的状态可以管中窥豹的看到当年的社会情形,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态。

在1980年代的卷宗里,我看了改革开放的足迹,社会经济开始活跃,从法院成立之初和改革开放之前,案件类型从只有刑事,开始出现经济类型的案件,如合同纠纷、借款纠纷等,这个特别的时间节点在法院卷宗档案里呈现,让我看到了共和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历程,改革开放以诉讼档案的形式呈现并记录了下来。

到了20世纪末,诉讼档案的类型不囿于刑事、经济,已经开始出现行政类、执行类案件,法院的卷宗类型越趋多样,卷宗材料也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厚重,每年的案件数量也突破了千字关。此后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卷宗的数量,2000年到2009年,案件的数量在2000到3000之间,2010年到2014年,案件数量3000到4000之间,到了2018年,案件数量已经突破8000件,2019年,已经突破了9000件了,到今年,案件数量预计会破万。

卷宗的厚度成倍的增加,档案工作量也在不断加大,众多诉讼档案和非诉讼档案保管、利用带来的很多挑战。一方面,从事档案工作的同事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实施全面依法治国后,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社会的法治程度不断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也越来越强,法院是守护人民群众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意识逐步树立。

由于案件数量的激增,我们法院也和其他法院一样出现了案多人少的困局。针对此,上级法院提出了诉源治理、民事诉讼繁简分流等工作思路,在新的法治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解决法院工作困局的道路和方法。

从建院之初的百件案子到如今过万件,从5名工作人员到如今的100多人的队伍,崇州法院走过了风风雨雨的70年,而我坚信,走过70年风风雨雨的法院,能够在新形势下、新时代里,不断调整自己的步调,乘着司法改革的东风、借助信息化手段的翅膀、踏着电子档案改革的车轮,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迎接更加璀璨的未来!


 
责任编辑:审管办(研究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