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州,“晓双工作室”已经日渐成为崇州法院的一张名片。自挂牌成立三年多以来,工作室成员几乎跑遍崇州大小镇(街道)、社区、村落,他们积极传播法律知识,讲述司法案例,为法治崇州建设作出了不懈努力。今天,我们一起聆听“晓双工作室”负责人,同时也是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徐晓双和崇州法院的故事。
今年是我到崇州法院工作的第23个年头,回首来路,从当初对这份职业的懵懂,到找到初心,再随着时间的打磨,我,变得越来越从容。
1998年,我走进崇州法院。那时候,我只是为自己是一名国家分配到单位的大学生而自豪,却并不知道法官职业蕴含着什么。
周明池庭长是我的第一任师傅,老周是部队转业干部,个子不高,声音却厚重。有一天,一名男子满是酒气得冲到法庭,老周突然喝道,你想干什么?一个箭步冲上去推倒他的自行车,夺下他自行车座下的砍刀。我还来不及从惊慌失措中清醒,也还来不及称赞老周的眼疾手快,男子突然扑到在地上放声大哭,嘴里嚷嚷着“她凭什么起诉离婚”。
老周蹲下身子,询问男子基本情况,男子给老周诉说着他打工的艰辛和来自老婆的不理解。原来,他是离婚案件的被告,准备来拼命的。老周扶起男子,通知原告到法庭,从分析他们家长里短的小矛盾讲到家和万事兴的大道理,直到华灯初上,男子给老周深深的鞠躬,真诚的道歉,夫妻俩握手言和把家还。
这种乡村离婚案,几乎每一名民事法官都经历过。民事案件有审理的规则,却包含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纠葛,我们以法律之名所做的哪怕是最微小的举动,愿意拿出一个下午或更多的下午去调解一件案子,都可能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产生波澜甚至是改变。从老周身上,我看到法官的初心,就隐含在一个个当事人的接待中。
2001年,我在刑庭工作,作为书记员要完成所有文书的送达,还要负责庭审手写记录工作。我记得一起十几个被告人共同犯罪的刑事案件庭审中,我从上午记录到下午,开庭笔录是厚厚的一叠,庭审结束,弯曲的手指都直不起来。庭审中,书记员来不得半点马虎,法官更不能开小差,要认真倾听被告人的陈述和辩解。我们审理的不仅仅是一个案件,而是他人的人生。我想,法官的初心,就隐含在每一次的庭审之中。
法院的案子每年都在增长,却迎来了第二次司法改革,从60多名变成30多名法官。围绕诉源治理和乡村振兴工作,我院成立晓双工作室。我和小伙伴们大都是利用休息时间走进村落、进入社区。或许准备的课件没有那么精美,但是围绕每一个主题的法律知识我们都想讲到。我们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逐渐改变案多人少的状况,也为乡村振兴贡献法治力量。我想,法官的初心,是将社会责任融入到法官这份职业当中。
2018年4月,我调入环资庭工作,一年比一年忙碌。我从第一次战战兢兢的在“河长办法官工作站”仪式上讲话到2019年4月代表全省法院在栗战书委员长召开的“基层执法部门的调研会”上发表建议,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所做的不是等待案件到法院,而是在前行中不断总结,力争用司法力量,推动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前行。法官的初心,是将司法力量汇集,推动法治进程向前迈进。
初心,是对法律心存敬畏之心,敬畏,来自对工作的不断反思和总结。今天我给大家讲述了我对法官这份职业的认知,但事实上我院每一位都是英模,是你们用专业书写正义,用个性闪耀精彩。我想说,相信自己,一路走来,每一个脚印都不会消失不见。初心还在,选择了远方,我必将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