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7日,成都市法学会安全与应急法治研究会2022年年会暨“特大城市安全法治体系建设”学术探讨会隆重召开,崇州法院徐尔旻、徐婷婷、魏悦悦撰写的调研论文《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民法庭深度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探析——以C市法院人民法庭为样本分析》荣获一等奖。
此次年会通过线上方式召开,崇州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徐尔旻受邀出席年会并作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民法庭深度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探析》的主旨交流发言。
徐尔旻院长指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农村矛盾纠纷面临着多样化、复杂化趋势。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是解决新时代乡村变化着的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人民法庭参与基层治理的关键要点。
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改革探索?
1.明确思想引领。作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系列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人民法庭作为联系群众的直接纽带,以“法治治理为基、司法服务为本”作为工作立足点,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力量支撑,是坚持“造福于民”内在需要的必要之举,也是契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关键之举。
2.明确政策互融。乡村振兴战略是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纲领和总抓手,此“振兴”意为含经济、文化、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既包含农村经济增长、居民需求保障、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物质要求”,又明确了乡风、民风、家风持续向好的精神目标。人民法庭拉紧多维度治理纽带,是助推乡村振兴、服务乡村群众的题中应有之义。
3.明确顶层设计。基于内涵诠释,将基层治理主体、形式、手段整合进一个关系协调、优势互补、动态平衡的治理体系之中,通过不同治理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基层政府治理、政党治理、司法治理、社会治理等融合为系统整体,实现基层社会不同领域治理水平的同步推进,能够提升维稳促安成效。
4.明确内容设计。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此要求下,人民法庭坚守“预防”——依靠法治思维助调社会关系和“化解”——通过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两个重点,协同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共建社会治理体系,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
如何强化人民法庭参治工作?
一是缔结管理纽带,形成管理合力。明确“统一规划、上下联动”工作思路,基层治理工作由市级负责监控和协调,区县级负责具体运作。两级均突出“1+1+N”管理模式,明确监督中心(党委)——负责统筹推进、机制理顺等和指挥中心(政府)——队伍管理、指导培训、跟踪问效等,源头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参与”的良好共管格局,推动自上而下科学谋定、落地落实治理举措。
二是集成数字治理,促进升级转型。从顶层搭建“一网联通”信息化治理平台,实行集成服务、集约管理、协调联动。将政府法治、政法综治维稳、辖内纠纷情况等通过平台共享,对重大案件设置自动预警,提示多方人员重点关注。设定纠纷自动流转审批路径,将社会治理从固定场所时间搬到即时接入沟通的移动群组,实质形成以政府共建开展治理的局面。
三是整合各方资源,推进统筹协作。以“人员扩充+机制鼓励”将多元社会力量纵横嵌入,包括但不限于:高校专家、律师法务等专业力量;乡镇干部、村老乡贤、网格员等群众“身边人”;专业信访人员等析事判研力量;在制度化操控下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形成服务购买和委托代理关系,将治理功能通过“点”的串联更好地实现。